追根朔源,杂议各国汽车品牌与文化
前言:本质与核心,寻找汽车文化密码
单年举办第十二届上海车展主题很新颖,“人、车、自然的完美和谐”,很是符合如今的社会趋势及潮流,但由于离去年底刚刚闭幕的北京车展双年展太近,而让汽车业界或多或少有些提不起兴致来,除了传统的东风集团一贯不以集团身份参加以外,一汽集团本次也没有到场,国内三大集团只剩下上汽集团,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记得前年上届的上海车展,奇瑞异军突起,抗起了自主品牌的大旗而让人深刻,接下来在去年北京车展上,国内各大自主品牌均以如火如荼之势展现了各自“自主”的风采,在政策鼓励自主的大背景下,自主品牌的着力开拓,已经成为国内各大汽车公司的一种必然战略。独立研发、委托海外、跨国购并等不同模式百花齐放,目前还很难看出究竟何种方式会成为一条自主品牌发展的捷径。但作为国有汽车主力军的三大集团中的其二都没有参与本次品牌上海车展,很难不让人联想到其在众多非正规军自主品牌和产品不断推陈出新的压力下,其“自主”部分的作业成绩不佳有关,而且上汽通过跨国购并得到的英国罗孚技术而摇身一变的“荣威”,在本次车展的动静肯定会借主场之势而惊天动地,三大其中的两大与其继续展现以往在合资部分的成就,还不如让大家来个“眼不见为净”。拿王朔有些文痞的话来说,就是让大家骂也下不了口,呵呵。
不过,尽管自主品牌目前的发展日新月异,但要欲图更大的图谋,则必须要在技术不断进步的前提下,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与众多汽车强国一争高下。那中国自主汽车品牌的竞争力究竟是什么?应该不是低成本制造、也不是技术革新、更不是努力追求品质的完美,当然这些都是大前提,但仅仅凭这些还远远不够。正如一个资深的业内专家说的,“汽车产品背后是汽车品牌,而汽车品牌背后则是一个国家的汽车文化”,只有形成我们独有的汽车文化才是中国汽车品牌不断发展壮大的土壤,也才能核心竞争力历久弥新的保证。
说到汽车文化可能有些空泛,但是其实可以归结为两个层面,一方面是汽车本身的,具体体现主要是汽车本身所折射出的设计和制造理念,其中所包含的设计元素实际上就是文化元素,不同国家的汽车产品,因为文化元素不一样,其设计的结果便不一样,而不同的工艺和生产制造理念也表现出不同的文化特征;另一方面是汽车产品折射出来的全社会有关汽车人文精神的汇总。比如,谈到美国就是那种自由、奔放、大气的汽车观念,回顾汽车百余年的历史,正是美国追求自由和竞争的理念,以社会化大生产的形式奠定了美国几十年来业界老大的地位;谈到德国就是精密、严谨、充满技术的汽车理念,也正是德国在技术和工艺上孜孜不倦的追求,使得德国车引领了全球汽车技术的方向;而日本的认真和一丝不苟,使得以丰田为代表的日系厂商以精益生产的模式,将物美价廉的日本汽车销遍全球各大市场,形成了日系车如今强大的国际竞争力。
这些现象都与深层次的汽车文化相关,那到底什么才是汽车文化?中国需要培育一个什么样的汽车消费文化呢?中国汽车文化的本质和核心是什么?回答这个问题恐怕并不轻松,如果我们本次车展之利,通过日本、德国、美国、法国、韩国、意大利、英国七个汽车强国的汽车品牌文化的深入探讨,来对照中国汽车品牌和文化建设层面的差距,寻找未来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竞争力的密码,将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本文希望能通过连续的几篇文章,能逐一探讨中国和七大汽车强国背后的文化内涵,给我们前行中的中国自主品牌带来少许启示,也希望呼吁能尽快形成刚刚步入汽车社会初级阶段的良好汽车文化氛围。当然本文作者水平有限,不足之处希望业界同仁能斧正和拍砖。
中国:中庸与和谐,继承大统与时俱进
汽车品牌文化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历史环境、居民性格、消费习性、以及用车氛围等,因而不同国家的汽车文化有着明显的差异,甚至同一国家内部不同区域也有着显著不同,如我们都知道东北地区的人普遍喜欢“大车”,而西南地区的消费者更容易接受两厢车就是这样。同时,文化和历史传承性非常重要,早期汽车工业造一辆车是非常细腻的工艺过程,几乎都是手工来完成的,如同现在依然传承传统工艺的瑞士手表一样。但随着工业流水线的出现,汽车工业规模化了,但同时也失去了一些个性和内涵,我们更熟悉的例子就是红旗,以往红旗的那种大气和雍容,如今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仅仅是因为当初的红旗是官车,而现今的红旗并不具有这么高的档次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