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北京越野改装车展军车体验
在这次北京越野改装车展上,除去部分参展的民用车辆,剩下的更多是军用车以及特种车辆的展示,其中很多厂家都是军用企业,甚至是航天部门的骨干企业以整车形式参展,很多都是装备我军战略部队的重型运输车辆,看点颇多!
军用版依维柯
在展馆门口的这辆南京依维柯为四轮驱动版本,是十足的军用版车辆,民用市场几乎是不能对外销售的,据笔者了解,这款车以及该系列的四轮驱动车,目前装备于空降部队,有简装可折叠前风挡玻璃的空降车,重型反坦克导弹发射车,以及后勤支援各类型车辆,其中配发空降部队使用的2046sdg型号,已经于几年前通过空降试验,并定型。
上图为经过加强处理并装备了底盘护板的齿轮齿条式助力转向,以及前驱动系统的照片,从中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其前桥是带有驱动半轴的。
前护板特写 转向系统特写
经过加强的大梁
由于依维柯公司所属国家为意大利,并且为北约条约国,其下属的南京依维柯生产的相关军用车,几乎都是北约部队现已装备的车辆,而目前国产的装备车,虽然外形以及相关技术都是来自意大利,但发动机、变速箱、电控系统等主要设备都已经本土化生产,其中相对重要的四驱系统,采用北京博格华纳公司生产的五速联体变速器-分动箱,并带有差速锁的前桥,可进行自动或半自动调整的前后制动器。
上图为在车体左侧布置,外观经过加强的消音器,采用的不是民用车辆上长距离尾部接出的传统布置,目的在于最大化的减轻整车重量,合理的布局,以提高车体的通用性,挖掘其改装潜力。另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涉水工况下,从车体侧边接出一条高于车顶排气管,保证车辆正常行驶。
上图为外形同样经过加强并配备护板的主油箱,布置于车体右侧,这款南京依维柯,与其前辈一样都是配备了主副油箱(主油箱70升,副油箱20升)。
在车尾侧配备了双备胎的车尾门
上图为经过加强的车顶
图片展中的看点
进入大厅,靠左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九研究所的图片展区,虽然都是以展板的形式展出,这些展板所展示的车辆,从最轻的10吨级两轴卡车,到更大的几十吨级的5轴重型载重车几乎全都覆盖到。从照片上可以看出,尤其是大吨位的高性能载重车,几乎都是一个风格,与80年代装备苏联红军的高尔基卡车厂生产的某些载重车相似。当然,在中航九所的新产品序列中,不只有苏联风格的军用重型车,还有美式风格的重型车,这也是笔者所要强调的看点。
不过其中最有看点的是大屏幕电视播放的,刚刚研制成功的重型高机动车越野路况下的录像。这上面两幅图片,是中航九所播放的某款最新研制的高机动车的录像画面,左图为在越野路况下,前桥采用的双A臂结构,在其产品展板上也有一幅图片专门介绍了这款车:
这幅图片为其完整图片,通过笔者仔细观察,车辆风格明显不同于苏式风格,那么为什么说是美式风格?原因很简单,这款产品是美军制式装备的重型拖车拖头。
目前这款车更多配备在美国本土的坦克部队,在驻伊美军中也大量的配备作为托运M1A1坦克来使用。从其展板上的技术参数来看,主要几何尺寸以及发动机相干数值都与美军使用的原型车相差无几,只不过在最大负重这一点有些差距。我们再来看一幅图片:
虽然不太清楚这款八轮底盘什么时候研制成功,不过在其展板上很明确表明了可以作为“火箭炮”底盘来使用,甚至作为多功能运输车辆,具有高通过性,大功率等特点。这里要特别强调,其作为“火箭炮载具”这句话,为什么这么说呢?笔者对这款地盘十分了解,尤其是作为美军现役HEMTT通用装备出现,在美军机械化部队其作为燃料补给车:
美军燃料补给车
五轴工兵机械车
这款军用八轮拖头也是美军现役制式装备。尽管我军部队很多装备都是来自于前苏联或者俄罗斯,通过引进,逆向仿制成功,也有部分装备来自美军,比如UH60黑鹰直升机,虽然目前不清楚这款八轮重卡是否真能列装我军,不过起码台湾陆军已经装备了这款车,并且作为地空导弹发射车,以及雷霆2000火箭炮载具,或许中航九所展板上,其用途第一点就已经表明了作为火箭炮载具的引申含义。
上图为台湾陆军装备的同款车辆的细节描写。
在其他展板上还有一些大吨位的重型车量,其中5轴中型通用底盘,以及7轴通用底盘作为具有战略意义的车辆完全属于军用标准。
军用实车展示
在中航九所以看板形式展出的同时,作为同系统的中国航天泰安特种车辆公司所展出的产品却是以实车来展出的,而且展品极其丰富:
这是四辆轴距不相同的重型通用底盘,最右手的那辆是全地形高通过性底盘,虽然车头几乎都是一样,但是其中根据设计初衷,在车桥的结构,转向方式,转向轴数等方面还是不同的,下面笔者将就其中几辆具有代表性的比对说明。
标准两轴通用底盘,动力匹配用进口技术国内研发的中冷涡轮增压柴油机,车头为单排座椅驾驶舱,可容纳三人,全硬轴连接,轮胎为大尺寸载重胎,更倾向于远距离公路运输,传统的全轮转向,机械式可选择四轮驱动。
作为一般运输车辆的三轴底盘,采用全硬轴连接,为了更好的适应各种不同路况,匹配大尺寸越野泥地轮胎,同样采用中冷涡轮增压柴油机,车头为双排座椅驾驶舱,可容纳5-6人乘坐。以上三幅图片,底盘,动力配置以及转向方式几乎相同,不同的是驾驶舱人员配置。从不同用途来看,作为牵引配置的底盘轮胎采用的是偏重公路胎,而对于在全路况底盘采用的则是全地形越野胎,动力上几乎差别不大,而对于多轴距的牵引车,以及特种用途车来说,发动机马力的增大,桥接方式也有不同,车轮转向的布置也随之相差巨大。
上图为驾驶舱内车顶设置的通风换气系统,对于多轴储存发射战略导载车来说,通过加强的密封措施,可以配置三防系统,已到达在核战争化学武器的攻击下保证成员的生存,持续作战的能力。笔者注意到,顶制通风系统总成,采用8套螺栓固定,如果更换更高级别的通风过滤系统,也完全可以采用更换总成的模块式升级。
此图为驾驶员工作台,带有助力的转向系统,以及超过7个前进挡位的变速系统,各种仪表错落有致的布置在显眼的位置上,对于三轴以下底盘,转向很简单,后两轴作为驱动轴工作,不参与转向,前轮作为转向轮,可以在需要的时候通过分动箱传递一部分驱动力,但是作为转向作用的前轮始终作用巨大,随着整备质量的不同每个车桥负荷的重量不同,前轮转向时受到的额外负荷也随之加大,必要的高性能转向助力系统尤不可缺,如果超过4轴以上的转向系统,就更加复杂,其采用的技术更加高端,制造技术更加精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