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排量,以国产的名义
“突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近两年的摩托车市场刮起了一股强劲的“大排量”旋风,尽管各大家在几年前都已开始运做大排量的研发,但对何时启动大排量摩托市场,摩帮仍存在分歧,直到今天,这种趋势终于日渐明朗起来。
大排量摩托车代表着高档摩托车的发展方向,对于中国的摩托车行业而言,大排量摩托的研发和制造始终都是一个能引发人们诸多关注的领域。长久以来,中国的摩托车行业受到各种瓶颈因素的制约,致使中国的“大排量”摩托车总是处于“只闻其声、未见其影”的尴尬状态,或许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大排量”日渐成长为一个敏感而深刻的热点词汇。
那么今天,当各个品牌的大排量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我们不禁怀疑,这是行业另一轮概念营销风潮的兴起还是“中国摩托车制造业”概念的突然成熟……
谁在制约中国大排量摩托车的发展
在中国大排量摩托车的发展史上,嘉陵的JH600必定会有其独特的地位,其意义并不在于很多人所说的“中国第一款自主产权的大排量”,而在于它对摩托车市场格局产生的深远影响。
在谈起中国大排量摩托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的空白时,嘉陵副总经理文晓刚一语中的:“技术才是制约国产大排开发的瓶颈。”
摩托车排量的大小绝非发动机排量的差别,从200CC发展到600CC,绝不是把发动机缸体体积简单增加两倍,或把零件放大一倍,从原材料到零部件、从部件制造到整车装配、从营销到服务保证……都要进行全新的变革与再造。
其实技术问题也一直是中国摩托车产业的最大桎梏,不要说大排量,即使现在的125,250很多都是以日本及台湾80,90年代的产品为基础,就拿现在用的最多的125-150无级变速发动机来说,很多都是仿台湾光阳的GY-6,125有挡很多在使用改良的CG-125,这是一种退化。摩托车的大排量发动机技术含量都非常高,不比国内一些高档轿车的发动机差。
有专家分析:实际上,目前我们在核心零部件上的技术水平还没有达到制造真正的“大排量”的水平,很多企业做单缸大排量发动机,结构件如油箱、汽缸头等等和现在普通排量的摩托车相比并没有太大的突破,而材料、精度等方面也需要更多的提高。
而另一个方面,很多人认为制约“大排量”的关键因素还是在于市场。因为在欧洲,摩托车主要是运动、休闲、娱乐的工具,但现在中国的摩托车主要还是用于代步,所以中小排量依旧比较适合。但事实证明,中国的车迷群体也并不在少数,缺乏的是真正愿意与他们沟通的企业。
谁在促进中国大排量摩托车的发展
不可否认,车迷的呼声是大排量在中国时常风生水起的主要动力之一。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在车迷群体这个客观因素的背后,有着整个行业病体蹒跚的主观因素。
目前国内市场上基本上还都是250CC以下的小排量摩托车,大排量摩托车鲜有人问津。但谁都知道,我国小排量摩托车尽管生产量非常大,但由于多年来形成的恶性竞争,已经使利润空间非常小。
而在国际市场,几年前中国企业的“黄金市场”都因为自己人打得头破血流,而让旁人得益,但究其根本还是在于自己的产品竞争力不够。另据调查统计,目前重庆出口到欧美市场的摩托车,很大一部分是儿童摩托。而欧美市场对超过400CC排量摩托车的年消费量超过50万台。现在日本的1000CC摩托,在欧洲市场价格在2-4万美元一辆。而同样的产品,中国制造出来的市场价格要比海外便宜1/3-1/2,重庆产品只要能在技术上突破,利润非常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