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摩托车行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我国摩托车工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坚持走自主创新发展自主品牌的道路,努力掌握核心技术,成为世界产量第一大国。在中小排量摩托车制造技术领域方面,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摩托车已成为我国出口的重要机电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摩托车工业是我国汽车工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更加深入,随着人民群众收入不断增加,摩托车已成为广大城乡居民的重要代步工具和致富工具,也将逐渐成为我国人民群众休闲娱乐和体育竞技工具,也是我国公安、武警、军队特种需求的一种重要装备。作为一种使用方便、行动快捷、节能环保的交通工具,摩托车产品在国内和国际具有广阔的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摩托车已经是融合了机械、电子、仪表、化工和各种新型材料等诸多高新技术,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科技含量较高的交通工具。
◆ 摩托车行业的现状
全国摩托车行业(包括整车企业及骨干配件企业)约800家左右,由于摩托车生产准入制度的实施,整车独立序号企业由155家减为目前的108家(目录内),零配件骨干企业约700家。目前行业的从业员工超过300万人,固定资产原值超过300亿元。我国自1993年到2005的十余年中,一直是世界摩托车第一生产大国。“十五”期间,摩托车产量年平均增长率为9.2%,产销率100%。2005年全国共生产摩托车1776.72万辆,完成工业总产值725.93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4.17亿元,同比增长21.89%;出口量为722.66万辆,出口金额高达22.48亿美元,同比增长48.54%;上交税金30.6亿元。产品分布在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5年有5家企业产量超过100万辆,5家企业超过80万辆,产量前十家企业的生产集中度由2000年的48.2%上升至62.4%,显现了行业结构调整的成果。
“十五”期间市场销售结构略有变化,2005年市场销售结构以50ml、100ml、110ml、125ml为主导排量。我国内地摩托车保有量约7000万辆,摩托车的千人占有率仅为54辆,远低于一些发达国家、地区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千人占有率。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大力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城镇化建设速度,农民及城镇居民的收入将不断增加,国家将投入巨额资金改善农村道路交通条件,农村及中小城镇的居民对摩托车的需求会不断扩大。因能源供应紧张,国际市场对摩托车的需求也将会稳步增长,摩托车产品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将有很稳定的国内外市场空间。
◆ 摩托车行业“十五”规划完成情况
“十五”末期年规划产量1300万辆,产值700亿元,出口量为总产量的10%~20%,出口创汇不低于8亿美元,年产100万辆以上企业3家,年销售额大于50亿元企业3~5家,市场占有率大于30%的零部件企业多家。从“十五”规划完成情况来看,“十五”末期,2005年我国年产量1776.72万辆,产值725.93亿元,出口722.66万辆,占总产量的43%,出口创汇22.48亿美元,年产100万辆以上的企业5家,年销售大于50亿元的企业3家,市场占有率大于30%的零部件企业多家,超额完成“十五”规划目标。
“十五”期间,我国累计共生产摩托车7442.69万辆,年同比增长9.2%;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3082.88亿元;累计出口整车1824.66万辆,累计出口创汇59.94亿美元,累计实现利润总额19.64亿元,累计上交税收142.32亿元,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