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机械技术史——古代篇·轮轴
摘录自:《大众机械技术史》“古代篇认识机械技术-第一章简单机械-轮轴”
轮轴实际上是一种能够连续旋转的杠杆。我们从常见(过去很常见,现在也只能在一些农家乐或者影视剧中见到了)的轮轴——井上的辘轳开始谈起。提到井上辘轳,不禁想起上世纪90年代一部很火的电视剧《辘轳·女人和井》。这是一部描述东北农民生活题材的电视剧,其主题歌叫《命运不是辘轳》,原唱者是当时的大歌星韦唯(1963-),有两句歌词是这样写的:
女人不是水呀,男人不是缸,命运不是那辘轳把那井绳缠在自己身上……
女人不是泥呀,男人不是筐,命运不是那辘轳要挣断那井绳,牛铃摇春光。
这里形象地用辘轳做比喻,比喻那种摆脱不了旧有命运、不与所谓命运抗争的那种生活状态。如果你有辘轳提水的经验,一定会觉得歌词写得太贴切了。
图1-4-1辘轳
图1-4-1是一具仍在使用的井上辘轳,它由支架、辘轳轮(含中心轴)、手摇柄和绳索、水桶组成。图1-4-2是该器具简化的右视图,使用中的受力关系分析如下。设水桶的重量为G,辘轳轮的半径为H,手摇柄用力为F,力点到中心轴的距离为L。据杠杆原理:FL=GH,因此F=GH/L,可见若L为H的两倍,那么提升水桶所用力就为水桶重量的一半。可见,辘轳是一种省力的机械。但是L又不能大于H太多,因为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是没有的,L太大,人操作时就很不方便,看来大自然真不会“让我们多占一点便宜”。
图1-4-2
关于井上辘轳中的手摇柄,就是一曲柄机构,钩沉它在世界机械技术发展史上的源头以及作用,下一章会专门介绍,因为它可以延伸出大量较为复杂的机械结构。这里我们只梳理下它在我国的起源与发展。
辘轳这个词用起来还真得小心,因为在我国古代“辘轳”不但有多种写法,如鹿卢、樚栌、椟栌等,还有几个含义,有时可以指井上定滑轮那种装置,还可以指刚才谈到的省力辘轳,还可能指绞车(随后我们马上谈到它),或者指一种辘轳剑等等。在历史资料中,有时单凭“辘轳”这个词,真的很难辨别作者到底指的是那种器物。下面讲一个故事,就与辘轳的这种复杂性有关。
南朝刘义庆(403-444)在《世说新语》记载,东晋时期权臣桓玄(369-404)、大臣殷仲堪(不详-399)和大画家顾恺之(约344-约405)三人一起做游戏,规则是说一句话,看谁说的情况最危险。桓玄先说了一句:矛头淅米剑头炊。意思是说在在矛头那么一点的地方淘米,在剑头那么一点的地方做饭,这够危险的吧。殷仲堪略加思索,吟了一句:百岁老翁攀枯枝。这可够惊险的,你要知道古时候“人生七十古来稀”,那时人的平均寿命低,能活到七十岁就很少了,活到一百岁简直逆天了,估计得要到了气若游丝的地步,而且他竟然还要攀枯枝,这实在是太危险了。殷仲堪一句话,让桓玄心服口服,轮到顾恺之了,只见他眉头微微一展,脱口而出:井上辘轳卧婴儿。这个更可怕,这里姑且不论是什么样的辘轳,反正井上的辘轳是会轱辘轱辘转的,竟然再攀爬一个婴儿,这不是悬崖上翻跟头——找死吗?就在顾恺之刚说罢,他身边的一位军事参谋突然说了一种更叫绝的惊险场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话刚落下,语惊四座。于是,这位军事参谋获胜。
好了,我们要接着上面说“辘轳”的事情了。顾恺之提到的“井上辘轳”究竟是定滑轮滑车呢,还是手摇柄那种辘轳呢?单从文字上,我们真的不知道。那么我国到底什么时候普遍使用那种省力的手摇辘轳呢?这里笔者可要“炫耀”一下了,因为这里历史谜团可是我解决的(按:事实如此,见笔者和张柏春研究员在《农业考古》发表的“我国单曲柄辘轳普遍应用的年代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