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发动机齿轮传动噪声分析与控制
随着经济发展,摩托车作为一种方便快捷的交通工具深受消费者欢迎,但摩托车齿轮传动部分引起的噪声,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人们。
笔者就发动机齿轮传动所引起的噪声做了一些初步探讨,通过实践并参考国外在齿轮设计、制造方面的经验,找出解决常见问题的方法,并推荐大家在设计时使用一些经验数据。
1、噪声产生的部位
同样是齿轮传动,由于在发动机中所处的传动部位不同,引起噪声的大小程度也不同。经过大量试验研究,对于换档变速发动机,相互啮合的一对初级传动齿轮副、机油泵传动齿轮副和常啮合式反冲起动是引起噪声的主要部位;而无级变速发动机,由于传动比变化大(i=0.8~2.8),转速变化大,减速齿轮中驱动轴和从动齿轮副是引起噪声的主要部位。
长期以来,初级传动齿轮副引起的噪声已逐渐被人们所重视,而机油泵传动齿轮副引起的噪声却往往被人们忽视。对四冲程发动机来说,机油泵驱动齿轮大多装在曲轴上,属于高速传动部位,加工精度不够,会引起较大的传动噪声,如表1所示。
另外,在一些机型中,常啮合式反冲起动部分的起动惰轮,在正常运转情况下是空转,无负载,惰轮同时与2个齿轮啮合,加速时会引起较大的噪声;还有一些配气凸轮采用齿轮传动的机型,由于转速高,同样会产生严重的噪声。
当然,以上所列的只是发动机传动部位中产生噪声相对严重的部位,其它部位传动件也会因加工精度不够而产生噪声。如在某一档位或某一速度区域内出现严重异响,这种情况也是会经常出现的。
2、噪声的影响因素
根据GB/T 10095.2-2001我国现行齿轮标准,对齿轮传动有4个方面的要求:1)传递运动准确性,由第一公差组的Fi′、Fi″、Fp、Fw、Fr等几个评定指标控制;2)传动平稳性,由第2公差组成的fi′、fi″、ff、±fpb、±fpt等几个评定指标控制;3)齿轮载荷分布均匀性,由Fβ、Fb、±Fpx等几个评定指标控制;4)齿轮副侧隙,由箱体中心距和齿厚减薄量控制。
对每一对齿轮都必须有上述4项基本要求,而且根据使用工作条件不同,这4项要求也各不相同。当然,这几个方面也并非单一条件起作用,它们之间既有一定联系,又有主次之分。就摩托车发动机而言,传动平稳性要求和齿轮副侧隙要求应明显高于其它2个公差组的要求。
2.1齿形的影响
用同一台发动机,在检测初级驱动齿轮完全合格的情况下,更换初级从动齿轮,在转速相同的条件下,判定噪声出现程度,分为无、轻微、中等、严重4级。其结果为:1)齿形误差影响最明显;2)齿形误差比齿向误差影响明显;3)齿形误差比基节极限偏差影响明显。齿形参数对噪声的影响如表2所示。
根据啮合原理,当齿形为理论渐开曲线时,具有恒定的传动比,但由于齿形误差破坏了齿形的正确啮合,使瞬时传动比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噪声和振动。齿形误差所引起的噪声和振动属于内部附加动载荷影响,与齿轮制造精度、速度、惯性矩和润滑条件等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