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保护我?——车身安全性大比拼
现在汽车的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重视。很多人们认为只要具有安全气囊、ABS等安全配置,汽车的安全性就有了保证。其实则不然,关于汽车的安全,车身结构才是最基础、最重要的。
我们首先了解汽车车身的构造:车身壳体按照受力情况可分为非承载式、半承载式和承载式车身三种。
非承载式车身的特点是车身与车架通过弹簧或橡胶垫作柔性连接。汽车行驶载荷和碰撞载荷主要由车架来承受,车身的变形相对小些。但这种非承载式车身比较笨重,质量大,汽车质心高,高速行驶稳定性较差。
半承载式车身的特点是车身与车架用螺钉连接、铆接或焊接等方法刚性地连接。在此种情况下,汽车车身除了承受上述各项载荷外,还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加固车架,分担车架的部分载荷。
承载式车身的特点是汽车没有车架,而是由外部覆盖零件和内部钣件焊合而成的一个整体空间结构,车身就作为发动机和底盘各总成的安装基础。在此种情况下,碰撞载荷由整个车身来承受,车身变形影响的范围也要更大一些。
非承载式车身和承载式车身都有优缺点,使用在不同用途的汽车上。一般而言,非承载式车身用在货车、客车和越野车上,承载式车身一般用在轿车上,
关于车身构造,在传统的观念里,一般我们会认为不会变形的汽车才是最安全的,其实这样的认识是不科学的。目前,车辆的安全设计主要集中在发生碰撞的瞬间,通过车身的前部溃缩来吸收碰撞产生的能量,同时通过安全带、空气囊等缓冲装置将乘员所受到的伤害降低到最小值,这样的车身构造被称为车体吸撞结构,除了车体吸撞结构,安全设计的另外一个重要部分是对车厢结构进行强化,确保车内生存空间。
现在各个汽车厂家就针对车身进行了不同的车身设计来提高汽车的安全性。本文就针对今年上市的几款车来介绍一下汽车车身。
高强度车身
福克斯
高性能笼形车体加强结构设计,并使用高强度钢板材料以提升车体刚性。还具有前后撞击缓冲区,车门防撞钢梁采用加强结构设计。撞击缓冲区可将碰撞时的撞击力平均分散到全车身,从而避免乘客区乘员遭受碰撞伤害。
标致307
标致307车身采用高限弹力钢,钢板更轻更坚固,大大提高了车身的强度,以及用特高强度钢制成的前横梁与车身纵梁通过吸能体相连,缓解了冲击力。车门采用整体冲压成型,4门内增添3根W形防撞杆。
领驭
车身结构进行了大量优化:在车顶区域,增加了全新设计的高强度中间横梁,并与B柱连成一个封闭整体;在C柱区域,将原有的三角窗改为独立宽C柱,并对内层的C柱加强板进行了加强;在门槛区域,经过优化设计,进一步提高了车辆的刚性和抗变形能力。
新宝来
通过采用不等厚钢板、倾斜布置车门防撞梁、安全车门、高强度合金钢板、烘烤硬化钢板等打造出高强度车身结构,6层复合塑钢安全油箱,防爆、防腐蚀、既安全又经济,高度可调燃爆式安全带,为不同体形的车主提供了更为及时的安全防护。
高强度激光焊接车身
速腾
速腾采用了激光焊接安全强化车身、高强度B柱内热成型钢板三层防撞结构、车门强化Y型防撞梁、整体车型车门空腔注腊防腐、12年不锈穿双面镀锌钢板等。
救生舱式车身设计
凯旋
凯旋采用了高强度的吸能车身,多处碰撞吸能设计,对底盘、顶盖和车门进行了加强,形成网状保护;车门斜置防撞梁、缓冲吸能器,将碰撞能量分散到车身结构上,大大减少侧碰的伤害;前轴尺寸优化,发生碰撞,使能量向车底传递而不是驾驶舱,有效保护乘员。
GOA车身——丰田的看家宝贝
凯美瑞
凯美瑞采用丰田最先进的GOA车身,拥有碰撞吸能能力,即使在最危险的侧面撞击发生时,吸收碰撞能量的车身也能够在碰撞发生时有效吸收碰撞能量,并将其分散至车身各部位骨架以化解冲击力,减少座舱的变形。车身上的侧梁、车顶、中央横梁、前排座椅结构都被加强,以减少碰撞时驾乘仓的变形。新开发的前部结构也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了事故时对行人的伤害。
G-CON车身
Civic
Civic采用了本田独有的“G-CON”车身架构,在事故发生时,可以减轻对人的伤害。这项技术运用于车体的各个框架,有效吸收撞击力,先进的G-CON技术等创造了撞击共容安全车体结构系统 通过车体框架的复合配置,充分地分散和吸收来自前方的撞击力。这种车体结构不仅能在碰撞发生时提高自我保护,同时也考虑到减轻给对方车辆及行人的伤害。
3H车身结构
马自达6
马自达6的3H车身结构分别置于两侧车门框架和车顶部位,形似三个字母的"H",3H车身结构为加强车身结构,能保证在车辆发动机前仓和其它部位变形后乘员仓室空间不致侵袭变形,以最大程度保护室内乘员的人性化安全设计。3H高钢性车身在局部钢板厚度、塑性变形效果、吸收冲撞能力和乘客舱要求的硬度指标上具有优势。
独特的全铝制车身
奥迪
汽车车身约占汽车总质量的30%,对汽车本身来说,约70%的油耗是用在车身质量上的,所以汽车车身的铝化对减轻汽车自重,提高整车燃料经济性至关重要。奥迪汽车公司最早于1980年在Audi 80和Audi 100上采用了铝车门,然后不断扩大应用。1994年开发了第一代Audi A8全铝空间框架结构(ASF),ASF车身超过了现代轿车钢板车身的强度和安全水平,但汽车自身的重量减轻了大约40%。
Volvo
Volvo的安全性是全球共知的,其车身采用四种不同级别的钢材以实现最佳的碰撞变形保护,前部车身结构被分成若干个区,每个区在碰撞变形过程中承担不同的作用。外侧变形区域承受最大的撞击力,越接近乘员舱的区域所采用的材料越不易变形以确保在发生严重撞击时让乘员舱保持完好无损。前保险杠上安装了用极高强度钢材制造的横梁。这种横梁与车身的纵梁相结合形成“耐撞击箱”,吸收在低速行驶下发生撞击时的能量,避免对车身结构的其他部分造成损害。
通过以上对各大汽车厂家在中国销售的主流汽车车身的介绍,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汽车厂家对车身设计各有不同的注重点。
相对来说,德系车整车的刚性比较高,在正面撞击和侧面撞击实验中,整车的形变都很小,对驾驶室的乘员给予最大限度的保护。
日系车重量相对较轻,刚性不高,但发生撞击时‘柔软’的车身会发生褶皱性变形,这恰恰起到了吸收能量的效果,能确保驾驶者的安全。
Volvo的车身则是不同级别的钢材以实现最佳的碰撞变形保护,注重的是车身结构的合理实用的划分以达到车身安全最大化。
所以对于汽车车身的安全来说,不同系列的车各有利弊,也希望国产车在车身安全设计上有长足的进步,让消费者有更多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