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2010年天气极端异常 将严防各类地质灾害
核心提示
今年成都天气极端异常,汛期将有集中降水过程。
成都已经进入今年的汛期,与此同时,成都已查明有2254处地质灾害隐患。防汛的同时,考验成都的是如何及时有效应对因极端天气引发的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
对于喜欢前往山区旅游的市民,一定要事先了解当地的近期天气实况和未来数日的天气预报及地质灾害预报,应尽量避免大雨天或连续阴雨天山地景区旅游。
成都查明地质灾害隐患2254处
龙门山是地质灾害易发区
据成都市地质环境监测站高级工程师张志明介绍,受“512”地震影响,成都新增大量地质灾害,原有地质灾害规模及危害也进一步加大。目前已查明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共有2254处,其中西部龙门山地质灾害易发区(包括都江堰、彭州、崇州、大邑及邛崃)1544处,东部龙泉山地质灾害易发区(包括龙泉驿、金堂、青白江、蒲江、新津、双流、新都)710处。
据气象部门的预测,汛期成都将有几次集中降水过程,今年成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将面临严峻的考验。
面对严峻形势,市国土资源局在汛期来临之前做了各项准备工作。一是完成了《成都市2010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并经市政府批准,印发各区(市)县政府和市级相关部门;二是组织实施了汛前地质灾害拉网式排查工作,力求全面掌控我市地质灾害隐患情况,落实防灾减灾措施,进行有效防范和处理;三是对市、县、乡镇、村四级群测群防网络进行了恢复完善,落实了各隐患点的监测措施,完善了应急预案;四是汛前完成了覆盖全市115个地质灾害易发乡(镇)的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万村培训”;五是实施受地质灾害威胁群众的避让搬迁;六是采取工程治理和应急排危除险等手段主动消除地质灾害。
张志明介绍,成都今年地质灾害防范的重点区域是都江堰、彭州、大邑、崇州4个县(市)位于龙门山区的乡(镇)。该区域地质构造复杂、地势起伏大,岩石破碎,“512”汶川大地震后不时余震,地质灾害频发,今年确定了94个市级地质灾害监测点,主要分布在该区域。
目前灾后重建工程正紧张进行,灾后重建安置点、场(镇)、散居农户等住房周边、旅游景区、农家乐等游客集中区域,以及交通干道沿线、山区中小学校、在建重大工程、重要基础设施等均为重点防范对象。
邛崃,蒲江、金堂、双流、青白江、龙泉驿等6区(市)县的山区乡(镇),也是重点防范区域。另外,根据实时天气预报将可能发生局部大暴雨或持续强降雨的地质灾害易发区也应重点做好防范工作。
张志明表示,地质灾害具有很多的不确定性,通过这些年特别是震后2个汛期的防灾工作,他们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今年汛期,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他们将进一步做精做细防灾工作,充分采用现代技术手段,不断强化和提高地质灾害的监测能力水平,尽最大努力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增强识灾辨灾知识 提高避灾防灾能力
成都市常见地质灾害主要为崩塌、滑坡及泥石流
认识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是指因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成都市常见地质灾害主要为崩塌、滑坡及泥石流。
滑坡。在滑坡前缘泉水流量突然异常;滑坡前缘突然出现局部滑坍;滑坡前缘突然出现规律排列的裂缝;滑坡前缘土体突然强烈上隆鼓胀,这是滑坡明显向前推挤的现象。滑坡体中部、前部出现横向及纵向放射状裂缝,它反映滑坡体向前推挤受到阻碍,已进入临滑状态。滑坡后缘的裂缝急剧扩展,并从裂缝中冒出热气或冷气,表明滑坡已进入临滑状态。
崩塌。崩塌处的裂缝逐渐扩大,危岩体的前缘有掉块、坠落现象,小崩塌不断发生;坡顶出现新的破裂形迹,嗅到异常气味;不时偶闻岩石的撕裂摩擦错碎声;出现热气、地下水质、水量异常等。
泥石流。河流突然断流或水势突然加大,并夹杂有较多柴草、树枝;沟谷内传来似火车轰鸣或闷雷般的声音;沟谷深处突然变得昏暗,并伴有轻微震动感等;降雨到达预警临界值。
躲避地质灾害
预先选定临时避灾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