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专家:不可能还有主震 但余震也可能到6.5级
5月20日下午5时,在四川青川县大院乡地震救灾现场,天津医疗队冯华青大夫的脚下又滚过一轮隆隆响动。
“余震太平常了,目前只能让灾区群众住在帐篷里面,帐篷都是无底的简易帐篷,用布简单围起来的,为了防止跟地面接触,让他们垫上一些木板,这样可以隔绝地层的垃圾和污染物还有一些传染源。”冯华青说。
此时,南边的安县,云南省急救中心副主任医师查舜正忙着转运重伤病人,他极度痛心地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说:“道路太难走了!很危险!”
1.余震不断!
昨日下午1时30分,守在苍溪县抗震救灾热线旁的工作人员接到上级通知,告知20日下午会有较强的余震。他们马上传达,并告诉本报记者:“目前危险地区周围的居民已经转移到县城附近的安全地带”。
19日下午2时06分,青川县发生5.4级余震,通往青川的唯一一条公路建青线被泥石流再次堵住。经抢修,20日凌晨再次打通。
“部队已经下乡去搜救,目前还有5个乡的公路未完全打通。全县25万人都集中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即使发生余震,对大家的危害也不是很大了。”青川县抗震救灾指挥中心宣传部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现在非常害怕下雨,害怕有山体滑坡、泥石流之类的情况发生。”
20日凌晨1时52分,平武县发生5.2级强余震,平武经青川到绵阳方向的唯一出口被阻,平武县城再次沦为“孤城”。
就在几个小时前,5月19日晚,四川省地震局发布余震警告称,汶川余震活动水平为6~7级左右,5月19日至20日汶川地震区附近余震发生的可能性较大。
昨天,四川省地震局紧急复函成都市人民政府,表示成都市主城区不是汶川大地震的余震区,余震区发生6~7级余震对成都市主城区不会造成破坏,成都市主城区不会发生破坏性地震。
就在17日下午5时,中国地震预测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徐道一特快发出一封信给中央领导,他在信中呼吁加强对强余震的介绍。
“对于余震期间震中的人群是不是要疏导?因为现在天气热,所以人们在外头用帐篷都是可以的。只要是在户外,还不会有太大的危险。”徐道一对《第一财经日报》说。
5月18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总指挥温家宝在中国地震局主持召开总指挥部会议。会议要求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加强监测,努力准确把握震情发展趋势。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成立了“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
“余震肯定是存在的,我们现在每天的进度,每天的监测点、位,包括位置都要向我们的上级汇报,我们专门有数据处理的中心,我们全部要汇集这方面的资料。”四川省地震局测绘工程院院长彭长虹告诉本报记者。
在北京,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高孟潭研究员任“科技部抗震救灾地震次生灾害预防专家组”组长,并组织编写《地震次生灾害应急实用技术》。“这个册子19日已经出来了,发下去了!”高孟潭对本报记者说。
2.争分夺秒
“今天(20日)绵阳市没有发生较大的余震,所有人员都已疏散到野外。人民群众的生活保障没有问题,前一阶段以干粮和方便面为主要食源,现阶段部分地方已能够生火做饭,在城区几个点搭建了简易食堂,有条件的地区还开展集中供给饮食。”中共绵阳市委常委罗应光告诉本报记者。
在绵阳,对遇难者尸体及时处理的同时,专业卫生队、疾控中心、消防部队正加紧全区域全覆盖的药物喷洒,“目前没有污染迹象”。
昨天,水利部抗震救灾前方领导小组第六组(德阳市)的成员正紧急赶往德阳市清平镇堰塞湖,那里的水位有所提高,专家组将乘橡皮艇沿水路进入该区,检查溃决隐患,了解清楚隐患的规模大小,以确认是否会出现洪灾塌方等重大险情。
“陆路交通堵塞严重,沿途不时发生山体滑坡,只有直升机能够直接进入。目前有800名解放军官兵驻守该地区,正加紧疏散群众,尤其是尽快抢运滞留在当地的200名矿工。该区遇难者不多,幸存人员疏散组织工作得力,水源污染较少,救灾物资准备充足。”水利部抗震救灾前方领导小组第六组主任胡晓向本报记者描述说。
据四川省水利厅建管处处长梁军向本报记者介绍,目前四川省内比较危险的堰塞湖有3个,分布在北川湔江上游、青川县青竹江和德阳地区绵阳河上游。“短期内,我们主要依赖堰塞湖自然泄洪。现在一些具体方案还在研究中。”梁军表示。
梁军告诉记者,目前这几个堰塞湖的危险已经不是很大,一是因为河流弯道很多,且河谷较宽,可以减缓堰塞湖湖水流速;二是在湖下游有很多水电站,可以有较强的蓄水能力。但是不能忽视的是,如果堰塞湖崩坝,对有些水电站的冲击可能是致命的。
“马上就要进入雨季了,我们只能加强监控和防范,下一步的举措需要专家团统计分析后,才能得出方案。”梁军表示。
“对于6~7级的余震,对房屋的影响,主要是看房屋在主震期间的破坏程度,如果在主震期间对房屋造成了明显的结构破坏的话,那么人就不能在里面呆了。”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工程地震研究室研究员周本刚告诉本报记者。
原国家地震局地震分析与预报中心研究员吕培苓提醒灾区群众,在余震中,首先要保护自己,各个方面都要注意,余震时要抱住头,不要单独行动。“从大的方面来讲,要注意救护,救护车等要注意泥石流,该疏散的疏散。”
3.为什么20日的余震预警是6~7级?
“从16日开始,这个序列是有起伏衰减的,已经是第三次的明显的起伏衰减了,从16日到19日,这几天的余震是6级和5级的,这次起伏是比较明显的,但起伏可能不像我们所想的那么严重。”原国家地震局地震分析与预报中心研究员吕培苓向本报记者分析说,“我去参加了讨论,其实在6.0级之后,出现了一个短暂的平静。”
吕培苓认为这说明可能还是在继续积蓄能量,“我们最早预测的6.5级或者是6~7级的强余震可能出现,就给现场和四川地震局进行了交换,将这个强余震给报出来了。”
据权威地震专家向本报介绍,严格地讲,至少半个月都是强余震可能发生的时间范围。
“我们觉得后面不会发生太大的强余震,但也可能到6.5级。”该专家告诉本报记者说。
该专家解释说,汶川大地震的释放方式不同,震级虽然特别大,但不可能还有主震。“1976年松潘地震,开始是‘倾滑’,后变成‘主滑’,它的能量释放后边以主滑的形式在传播。但由于接触不均匀,中间隔了一些时间。今年汶川地震是‘倾滑’,然后是主滑向东北,它是一次连接起来了,所以它的能量就不是按照1976年松潘地震那次一样的释放方式了。”
据四川省地震局预报研究所报告,“512”汶川8.0级地震的类型是“主震余震型”,其总体特征是衰减趋势,但其持续时间较长,而且还会有一些起伏。
“可以说明这次余震是主余型地震,就是一个主震,还要配上一个强余震,按照我们的经验公式就是主震和最大的强余震的震级差应该在1.2,现在这个震级差已经是1.9了,就是这么大一个序列,因此余震会更强一些,最强的余震震级,现在宣布是6~7级,但我觉得应该是控制在6.5级这个样子。”吕培苓研究员进一步分析说。
昨天下午,吕培苓研究员又去参加地震局的讨论会议了。
4.约300公里余震带
据中国地质调查局网站,成都地调中心分析认为,“地震区带北段紧邻岷江地震断裂,须密切关注地震发生序列总体向北东方向迁移的趋势,对后者的影响,是否会诱发新的大震。另外,对龙门山活动断裂带西南侧的鲜水河-安宁河-小江地震带的活动,亦需加以关注。”
汶川8.0级地震余震区是在龙门山断裂带,这一狭长区域长约300公里,主要是理县-汶川-茂县-北川-平武-青川这一带。
成都地调中心陈智梁认为,2008年5月12日汶川8级地震,发生在地质构造复杂的活动断裂带,震级高,震源深度小,后续余震多而广,且有相当强度。因而,破坏性极大。
据中国地震网的信息,该主地震为8级,震源深度为33公里。震源机制表明,发震破裂节面缓倾南东,以压性逆冲为主。截止到5月19日08时00分,汶川地区共发生Ms4.0级以上余震154次,其中Ms4.0~4.9级地震130次,Ms5.0~5.9级地震20次,Ms6.0~6.9级地震4次,最大余震震级为Ms6.1。这些后续地震沿断裂带分布,北至青川以北的甘、川交界地区,东达断裂带东侧成都平原西部及断裂带的山前地段,整个地震区带长约350公里,最宽可达50余公里。
“已有的数据表明,地震发生序列总体为沿断裂带向北东方向迁移,即地震破裂沿已有的断裂向北东发展。但并非直线发展,有进退往复。地震频度和强度呈波浪式衰减,为抗震救灾提供了机遇和条件。”陈智梁这样认为。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高孟潭和吕晓健等研究员去年曾计算了1966 年邢台地震以来中国大陆及近海发生的21次7级以上地震序列的主震和强余震,他们发现在强余震震中区附近,强余震往往会造成比主震更严重的破坏,因此在地震危险性分析中要充分考虑强余震的影响场。
中强地震后趋势预测的核心问题是序列类型判定,主要从序列自身演化特点及其频次和(或)能量演化特征入手,通过定性(变化趋势)或半定量(序列参数统计指标)的方法对序列类型进行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