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未披露过的“嘉年华苦衷” 比李书福还要苦
第一幕: 1998-1999年长安亏损10多亿 2000年开始变革翻身
主持人:我们正在做《中国汽车8年之变》这个系列访谈,实际上您是最清楚的,从2000年开始,整个汽车业开始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这之前可能还是计划经济,我们查了一下数据,基本上各大汽车企业都是从2000年这个起点开始飞速发展的,到2004年可能有一个小拐点,2006年又可以了,到2008年好像又有一点小的波动,现在到了该回过头来聊一聊反思过去这几年的时候了。
尹家绪:其实2000年过后,中国汽车行业开始崛起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虽然中间有一些起伏,但是总的大趋势都是一种高速发展。2005年的时候有一个低谷,长安抓住了这个机会,长安其实在1998-1999年都是非常困难的,那个时候还叫“长安汽车责任公司”,还不是长安集团,那时候,非常难的时候,1998-1999年亏损是将近10个亿,后来有的报出来是14个多亿,2000年用一年的时间长安扭亏为盈,并且重新站在汽车行业的第一位。
主持人:当时是依靠一款新产品-----长安之星吧?
尹家绪:长安之星的推出实际上是在2001年-2002年,我是1999年8月份接到上任长安总经理的工作的,长安在2000年能够起死回生时还没有新车,是在原来的老车型上,主要是在销售和质量上采取了我们当时说的五大工程:营销工程、成本工程、精品工程、形象工程、人才工程。
首先,当时经销商、供应商都没有信心了,因为过去是欠别人的钱老不给,人家来勾兑财务就给一点钱,不勾兑财务就不给钱。我就要求管财务的副总上台讲话,保证给供应商三个月内保证付款,树起长安的诚信的形象。这样把供应商体系的信心建立起来。
其次,是经销商体系。当时我们整顿的时候,只有70家经销商了,其中两家在8月份才只卖了30辆车。当时抽了500人到销售公司,自己建店。当时陈永强被调过来当党委副书记主管销售,他也是非常有激情的一个同志,并且干工作也是非常努力和玩命。他从市场回来,提出了一些东西,符合用户的想法。
当时清理了我们的所有库存,砸掉了一批质量不合格的车。我记得我刚上任的 8月份因为库存量太大,8月份给员工放了1个月25天的假,我们在这些天里做了一些调查研究,9月14号我们一上班就开了一个大会,把当时新班子的想法抛出来,
2000年就扭亏为盈了,长安就不断起来了。那个时候我们新班子鼓励大家从低谷、精神比较涣散的状态下走出来,因为那些年长安是两个大厂合并的,两个厂合并的管理思想的磨合和冲突太大,包括班子也不是很团结,所以两个年苦也很多,但是那个时候大家上上下下的那种精神状态,现在我回忆起来那种精神状态,大家工作的劲头还有那种愿意把事情做好,那种投入,应该是在长安的上上下下形成了一种干好长安,为长安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形成了这么一种热潮。但是我觉得包括我和陈永强同志他也是一个热血沸腾的人,在每次大会上我们两个讲话都会让大家精神振奋起来,激发起来。
主持人:就是说第一年的扭转依靠的还不是新车型,而是一种变革的精神?
尹家绪:我觉得那几年虽然困难,面临的调整也很大,但是精神上是激越的,精神状态是饱满的,形成一种“人心齐、势不可挡”的势头。
1998年刚刚到长安当一把手的时候,10月份-11月份非常困难。几万人的厂,各种工资、设备、电费、税费每月开销要几亿,可是,帐上常常只有一两百万的现金,发工资都不知道怎么办?但是,当时虽然非常困难,但是,大家精神状态非常好,人心非常齐。
第二幕: 2002年 “长安之星”战略成功 高利润受到质疑 政府介入调查
主持人:之后的“长安之星”战略也非常成功?
尹家绪:你说的“长安之星”是2001年开始为打市场,竖形象,作为一个切入点,以长安之星为首有几个突破口。当时做了一个很大胆的决策,长安之星引进的是别人的技术,我们在消化吸收过程中,当时就提出“国民车”价格要下调的想法,当时,我们说要弄到39800,财务系统都说不行,39800一定会亏损, 我们还是强行弄到39800。
2002年,长安之星战略推得非常成功,实质上“长安之星39800战略”带动了长安整个系列车的销售, 2002、2003、2004年是长安的微车系统盈利最好的。以致于,很多人都怀疑长安是否在作假。当时媒体上曾出现“7问长安”: 当时长安在微车行业销量占三分之一,而利润占到了90%。所以大家怀疑长安的利润,长安是一个上市公司,是不是作假。
“7问长安”带来的影响很大,国家审计署来了,后来财政部也来了,都来查长安的利润是不是实事求是的。当时,哈飞的董事长崔学文就说:我就不相信你的利润这么高。
来调查才发现,长安的成本工程,包括后来的ERP上线,大家挖金山活动,一系列成本工程确实使长安的利润一下子显现出来。那几年卖了20多万辆车,长安本部的利润十几个亿。那几年长安得到了长足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