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名趣谈 新车非要改中文名才可以吗
车名趣谈
自古以来,取名是中国人的人生大事之一。为孩子起个好名字而翻烂新华字典的人多不胜数。在汽车界,车名更犹如一个符号,消费者对车的印象如何,大致由“名”而来。不过,汽车新车型越来越多,好的车名也有“不够用”之感,不是“奔”,就是“悦”,再不就是“福”字辈。正如在大街上随便喊一个“李明”,可能有十几个人回头一样,车名的“相似度”越来越高。下面总结一些有趣的车名,供大家一乐。
第一类是:“动物园”系列。
如果将带有动物名的汽车归到一起,凑一个汽车界小动物园出来也并非难事。看看,咱开的这个动物园还能下设多个动物馆,飞禽馆有“蓝鸟”,昆虫馆有“甲壳虫”,还有“羚羊”、“美人豹”、“瑞虎”等姿态优雅的走兽,此外,更有来自河北保定的凶猛“酷熊”,以及超级可爱的珍稀动物“熊猫”,要想看与众不同的?行,咱这动物园还有传说中的珍禽馆,目前进驻了一位鼎鼎大名的“布加迪威龙”。不过,据说上海大众还注册了个“途龙”,希望这个来自传说中的本土“龙”也能早日进驻到动物园来。
第二类是:车名“同字辈”。
在汽车界的车名“同字辈”的双胞胎、甚至多胞胎数不胜数,相似度之高,血缘之“疏”更让人大跌眼镜。大家都知道,“威姿、威乐、威志、威驰”是丰田四兄弟;“君越、君威”是别克的哥俩好。然而,汽车界的车名告诉大家:都带同一个字并非意味着他们都是一个家族出身。“途锐、途安、途欢”原本是大众的“途”字辈,整整齐齐,让人看着舒服,然后现代“途胜”、日产“途乐”等也来了,这个“途”字团队的统一性硬生生变味了,起码消费者已分辨不出他们到底是不是一伙的。
还有著名的“腾”字辈。速腾、迈腾、辉腾……这同样是来自大众家族的几款不同车型。当然,这么好的一个“腾”字,不会被它们专美。一汽推出了一款“奔腾”,长丰更是低调挨着名人的肩膀出了款“飞腾”。
最为阵容庞大的要数“福”字辈。也许是中国人就喜欢喜气洋洋的名字,于是车企也投其所好,一个“福”字“造”出了不少轿车——福美来、福克斯、福瑞达、福莱尔、福星等等,不可避免的,让消费者出现混乱的名字也出现了——起亚将自己那款漂亮的中级车命名为“福瑞迪”,不知情的消费者还以为它跟“福瑞达”是“同宗兄弟”呢!实际上一款是轿车,一款却是昌河的面包车。
如果说“奔”“腾”“驭”等字眼与汽车的某些形态息息相关,用作名字也算贴切,以至于被众多厂家争相采用的话。最近发现,“酷”字辈也有增加的趋势——“酷宝”、“酷熊”,这样的“酷”字辈显然已经看不出跟车有啥关系。看来,这汽车起名,的确有点江郎才尽呀。
取名小心水土不服
本周聊吧主题又是关于汽车的“取名”问题。说实话,这个问题已经是老生常谈,更何况媒体在这边谈了半天,厂家那边却还是没有半点效果,给新车型取的名字依然是千奇百怪。
到底什么样的取名才叫好呢?我个人以为,符合当地特色的名字才能够深入消费者之中。就像奔驰(Benz),它虽然是音译,却恰到好处地在汉语中找到了一个符合其含义的词来诠释,再例如宝马(BMW),则形象地表达出了品牌的内涵。还有Bugatti Veryron,一直被译为“布加迪威龙”,听听,“威猛的龙”,多符合这款世界上最快的量产车的形象啊!可无奈的是,由于布加迪进入中国市场较晚,“威龙”已经被抢注了,布加迪只得无奈地将其改为“卫航”,在气势上就输给了“威龙”。
可以看到,这些取得比较好的名字,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符合中国特色。选择中国人最熟悉的形象,例如“马”“龙”,用中国人最熟悉的语言“奔驰”,让人第一时间就能联想到跟奔跑、快速有关的含义。
反之,很多品牌进入中国,只是随便找了个音译名来代替,不仅让人觉得莫名其妙,更别谈记住了。例如,有个品牌发布了一款多功能轿车,英文名是“multiplan”,本来这个词就是自己造出来的,再转化为中文,变成了“梦迪博朗”,怎么听都像个床上用品。这还真是中国人糊涂,外国人不明白。
这里说个段子。某厂家今年有一个品牌遭到了外国媒体的“封杀”:原因是rich在中国人的眼中象征了财富,可在外国人那儿却是暴发户的象征。
看来,取名字还真是个艺术。出了国门,也要记得符合外国人的口味啊!
取好名,不如做好车
日前,又有一汽车集团为旗下自主品牌车型进行声势浩大的征名活动。不过,在笔者看来,此类征名活动更多只是一个噱头,宣传的目的远大于求名,目的是让更多人关注这个品牌以及即将推出的车型。当然,不能否认车名的重要性,但好的车名如果没有好的车型品质作为基础,一切都是枉然。
中国车市曾发生过这样的闹剧:一个车厂先花了数百万元做征名活动,然后花了数千万元举办一个盛大的发布仪式,再在各大媒体上做铺天盖地的宣传活动,结果由于烧钱太多,为削减成本,不得不在降低品质和降低配置上做文章,由此定出较高的售价,结果可想而知,从上市之日起便惨遭滑铁卢,一蹶不振,直至退市。
著名的车厂对于车型命名都很简单,在他们看来,名字只是一个标识,只要能实现简单易记、区分不同车系的功能即可,最广为人知的莫过于宝马的“1、3、5、6、7”系,奔驰的“A、C、E、S”级,奥迪的“A4、A5、A6、A8”,雷克萨斯的“IS、ES、LS”。这些车厂从来都是将大部分的精力和金钱放在研发新技术,提高车型品质,改善生产流程,提升服务质量上。这种处理方式是笔者最为推崇。
一个好车名能促进销量,的确有不少这样先例,但没必要大张旗鼓,更不要为求一个好名以牺牲大量资金降低车型品质为代价。一定意义上,竭泽而渔式的征名活动,不应得到推崇。甚至说句不好听的话,不靠车型品质赢得信任,而是想着通过征集车名来获得好销量的行为,一定程度上是“迷信”观念在作祟。
汽车一取名,上帝就发笑
和复杂的造车技术相比,给汽车取名字本来是个技术含量并不高的事情,不过现在这看似简单的事情也变得不那么简单了,形形色色的汽车征名大赛在网上是此起彼伏,更有甚者,对于那些在国外已经有了非常成熟的名字的车型,国内车企也不放过“本土化”的机会,不捣腾个新名字出来誓不罢休,于是乎给汽车取名,俨然成为中国汽车市场空前繁荣的又一见证。
国内的汽车企业缘何如此热衷于给汽车取名?常见的解释无外乎以下两条:一是中国汽车市场新品牌、新车型多,“新生儿”出世取个新名字天经地义;二是企业统一标识的需要,比如丰田汽车,要求在中国生产的所有车型必须音译,以便“全球统一”,所以佳美、花冠、霸道、陆地巡洋舰这些名字统统就不再用了,取而代之以“凯美瑞”、“卡罗拉”、“普拉多”和绕口令般的“兰德酷路泽”。这两个理由表面看来都无可厚非,实际上只要企业自己不“恶搞”的话,也不会有爆笑的后果,但偏偏就是有些企业的有些车名,取得实在有些叫人莫明其妙甚至忍俊不禁,尤其是在大家的互相切磋争相提高之下,那搞笑水平,都快赶上赵本山和宋丹丹的“齐德龙东墙”了。
在这里,鉴于企业的脸面问题,尤其是在笔者了解到很多企业的车名除了网络征集先来个爆炒之外,其实都是企业最高领导一锤定音的产物,笔者就不对那些车名点名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市场走一走,看看这些车名的可爱之处,在这里,我们只简单探讨下哪些是成功的车名,以及它们为什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