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情2010年中国西南大旱
2010年中国西南大旱是2010年发生于中国西南五省市云南、贵州、广西、四川及重庆的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一些地方的干旱天气可追溯至2009年7月。3月旱灾蔓延至广东、湖南等地以及东南亚湄公河流域。截至3月30日,中国耕地受旱面积1.16亿亩,其中作物受旱9068万亩,重旱2851万亩、干枯1515万亩,待播耕地缺水缺墒2526万亩;有2425万人、1584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1]云南、贵州、广西、重庆、四川等西南受旱五省(区、市)累计投入抗旱资金41.1亿元,投入劳力2526万人,投入抗旱机动设备114万台套、运水车38万辆次,保障了当前1939万因旱饮水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用水。
成因
气象学角度
国家气候中心首席专家任福民介绍,这是有气象资料以来,西南地区遭遇的最严重干旱。干旱的原因是降水少、气温高,两重原因共同作用,加上持续时间很长[2]。
任福民介绍,云南、贵州等西南地区的气候特点是雨季和干季分明。去年雨季时降水量就很少,八月份后降水逐渐停了,相当于雨季提前结束。之后降水量一直偏少,跟历史同期比较,云南、贵州都是历史最少的。
与此相反的是,在这200天里,气温平均偏高1到2℃,跟历史相比,云南气温同期历史最高,贵州排第三。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矫梅燕与网友在线交流时说,云贵一带从2000年初到现在一直处在降水偏少、温度偏高的大气候背景下。今年应该说在最近这几年持续降水偏少、温度偏高的大背景下,旱情更严重了。
气候学角度
全球气候变暖,太平洋厄尔尼诺现象加剧破坏了大气结构,造成海洋季风无法登陆形成降雨。从大气环流形势看,入冬以来,南支槽偏弱,来自印度洋的西南暖湿气流比较弱,致水汽供应不足,加之南方地区气候对厄尔尼诺现象的响应滞后,西南地区容易出现气象干旱。
“可以说,极端天气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增大,是全球气候变化造成的。”王学锋说,不仅仅是旱灾,各种应接不暇的极端天气也蜂拥而至。就比如“北方下大雪、南方闹大旱”这样的极端反常天气就在我国越来越频繁地出现。
气候专家、四川省气候中心主任马振峰,从气候学角度详细解读了今年的“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