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救灾服务手册 心理训练
人类的心理活动简单地讲,就是人在觉醒状态下,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和行为方式,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中,通过大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能动的反映。对地震应急救援志愿人员进行心理培训,一是可以减轻队员的心理压力,增进身心健康,提高队员的“胆量”,通过自我放松训练来消除紧张心理;二是可以激励队员的进取心,培养队员的群体凝聚力,培养队员的士气;三是可以培养队员消除恐惧心理,坚定镇定自若心态,塑造处变不惊、遇惊不乱的良好心理素质。
(一)减轻队员心理压力,提高队员的“胆量”
1、如何减轻队员的心理压力
心理压力即精神压力。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承受着程度不同、大小不等的心理压力。心理压力太大、太多会损害身心健康。怎样减轻队员心理压力呢?
(1) 正确认识压力
人在工作中,有点压力是正常的。适当的压力不仅无害,反而会提高人的办事能力。长期处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养尊处优的人,很难经得起逆境、挫折的考验。所以正常的压力并不需要排除,当心理压力超过个体承受能力时,才要想办法应付和减轻。有了这种认识,在生活中遇到压力就不会大惊小怪,能正确对待和处置。
(2) 量力而行
量力而行一是要调整好自己干事业的速度,注意劳逸结合。另一方面是要有合理的目标,不能期望值太高。降低期望值,就会有一定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使人心情舒畅,此所谓“知足者常乐”。这还能增强自己的自信心,提高工作效率。
(3) 主动疏泄
心理压力使人产生悲伤、怨恨、愤怒等不良情绪,如果长时间得不到合理的疏泄,必将导致疾病。因此应主动宣泄这些不良情绪,痛哭一场也好,放声大笑也好,找人倾诉也行,大喊大叫也可,不管用什么方式,直到把不良情绪宣泄掉、心中不再压抑为止。
(4) 心理援助
当队员出现一些心理问题时,如情绪不高、郁闷等,救援队队长和分队长要及时给以心理援助,如发表激昂的演讲或给予鼓励,甚至需要正面教育等,帮助队员尽快恢复生机和活力,进入健康的心理状态。
2、自我放松训练消除紧张心理
队员在日常生活和训练时会产生紧张心理,除使用药物对症治疗外,也可以通过放松训练来控制和消除紧张心理。具体方法是通过有意识地控制身体某一部位肌肉的紧张和放松,体会放松时的舒服感觉,从而达到消除紧张心理的目的。
训练时自己宽衣,安静地躺在床上。先深呼吸20次,然后用意念控制,按如下顺序开始操练:
先绷紧额部的肌肉,然后放松;
再绷紧眼部的肌肉,然后放松;
绷紧两颊的肌肉,然后放松;
绷紧嘴部的肌肉,然后放松;
绷紧颈部的肌肉,然后放松;
绷紧双肩的肌肉,然后放松;
绷紧两上臂的肌肉,然后放松;
绷紧两前臂的肌肉,然后放松;
双手握拳肌肉绷紧,然后放松;
绷紧胸部的肌肉,然后放松;
绷紧腹部的肌肉,然后放松;
绷紧背部的肌肉,然后放松;
绷紧腰部的肌肉,然后放松;
绷紧两大腿的肌肉,然后放松;
绷紧两小腿的肌肉,然后放松;
绷紧双脚的肌肉,然后放松。
按次序做完后,可重复再做,次数由自己定,每次训练半小时以上。练习时,自我评定身体各部位放松的程度,一直练到只要想把身体相应部位肌肉变得紧张,然后放松,便能随意控制的水平为止。经过这样的训练,紧张心理会慢慢减轻或消失。
3、怎样提高队员的“胆量”
所谓胆量,就是人们面对外界各种危险的情境或预期做危险的事情时,能够临危不惧、有条不紊地处理好各种险情。通常人们在突然面对危险情况时,会出现紧张、恐惧伴心惊肉跳、冷汗淋漓等,有的甚至出现惊慌失措。那么一个人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胆量,以应付各种险情呢?不妨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有着健全的人格、意志坚定而且心理素质好的人,大多有很强的适应环境的能力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并能积极争取社会的支持,变被动为主动,我们称之为有胆识。因此,培养这种胆识,是提高胆量的重要基础,是养成坚强的意志及健全的人格的保障。
(2)提高对引起恐惧的事件的认识
恐惧是人们对外界危险刺激的一种不可避免的反应,要减少这种反应,就应对其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
(3)平时注意丰富防卫手段
俗语说“艺高人胆大”,有着丰富的应对各种情况的经验及方法,就不怕任何艰难险阻。
(4)增加对危险处境的预见性
如能在事先预知将要做的事或身处环境具有危险时,及早地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这样可以增强你的胆量。
当然丰富的生活经历、较强的洞察能力以及冷静、无畏的素质,都是提高胆量的必要条件。
(二)激励队员的进取心,培养队员的群体凝聚力
1、怎样激励队员的进取心
所谓激励,就是激发人的动机,使之保持兴奋的积极状态的心理过程。管理心理学从人的需要和心理出发,研究了激励的种种方法。如:目标激励法、奖罚激励法、领导激励法、榜样激励法和亲人激励法等。这么多的方法,要真正把它运用好,还是很有学问的。同样是一次表扬、一次批评,用得好,可以充分调动起大家的积极性,激励同志;用得不好,则可能费力不讨好,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达不到激励的目的。
一般来说,激励应与被激励者的期望相吻合。如果激励不能满足被激励者的期望,就会使之失去期望,发生心理偏斜,达不到预期目的;如果激励大于激励本身的期望值,被激励者也感到失望,更为重要的是会影响到激励的作用。激励还应与群众评价、群众心理相吻合,应与时代气氛相融合。我们运用激励法时,要根据被激励者的心理需要和群众期望,灵活实施,恰到好处,才能起到激励的作用。
2、如何培养队员的群体凝聚力
所谓群体凝聚力就是群体对成员、成员对成员的吸引力。凝聚力是群体存在的必要条件,通俗地讲凝聚力就是向心力。群体的凝聚力越高,就越能充分发挥“活动的主体”的作用,顺利实现群体目标。凝聚力高的群体有如下特征:
(1) 群体的团结,来自内部合力;
(2) 群体具有适应外部变化和处理内部冲突的能力;
(3) 群体成员间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4) 每个成员都明确意识到群体目标;
(5) 成员对群体目标和领导者持肯定支持的态度;
(6) 群体成员承认群体的特征,并有维护继续存在的意向。
那么如何培养队员的群体凝聚力呢?根据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故应从这几方面入手:
群体的领导方式:心理学家的实验证明,实行民主领导方式的群体比实行专制和放任领导方式的群体,成员之间会更友爱、更活跃,相互交往更多,感情更融洽积极,凝聚力也更高。因此,群体应实行民主领导方式。
群体成员目标、信念和态度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越强,凝聚力越高,因此群体成员间应保持目标信念和态度的高度一致性。
外部的压力:群体受到外部压力时,往往会使群体成员更加紧密地团结互助,增强信息交流,以对付外部压力,这就提高了群体的凝聚力。因此,给群体一定的外部压力,有助于增强群体的凝聚力。
群体内部的奖励方式:研究证明,个人与群体相结合的奖励方式,有利于增强群体的凝聚力。
群体的规模:群体规模太大,容易产生意见分歧,降低凝聚力;而规模太小,又会失去平衡力量,难以解决矛盾。适当规模的群体,有利于完成工作任务,更有助于维护较强的凝聚力。
3、如何培养激发队员的士气
所谓士气是指“应急救援队员的战斗意志和战斗精神”。士气是队员和队员群体的精神面貌、心理品质和凝聚力在应急救援过程中的集中体现,是队员在应急救援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它是战斗力的重要因素。构成士气的要素有:
(1)政治信仰。人们无论从事什么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念或信仰指导下进行的。政治信仰是士气的基础和根本。只有形成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才能激发队员的战斗热情,勇敢顽强,始终保持昂扬的士气。
(2)必胜信念。在应急救援中,队员坚信胜利属于自己的信念,是构成士气的又一要素。这样,无论什么困难,队员都能克服,直到战胜困难,取得胜利。
(3)鲜明的倾向性情感体验。士气往往表现为队员在应急救援过程中情感体验较平时更为强烈,具有更明显的倾向性。这种倾向性集中表现为对社会的更加关心,对人民群众的无限热爱。
(三)消除恐惧心理,培养镇定自若心态
强烈地震发生后,房屋倒塌的情景及一些血肉模糊的场面,会造成人的恐惧心理。作为地震应急救援队员,必须以过人胆识超越恐惧心理,战胜恐惧心理,把注意力集中到如何高效地去救援本身上,才能发挥应有的战斗力。
1、克服恐震心理
一次大地震后,虽然不断发生余震,但一般不会马上发生更大地震,不能无限地让地震恐惧心理蔓延,应立即让思想和注意力从房倒屋塌、大地颤抖中挣脱出来,尽快集中到救援行动中去。
2、克服对尸体和血肉模糊场面的恐惧心理
对死亡或血肉模糊场面的恐惧往往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作为救援队员,必须克服这种心理,要做到处变不惊、遇惊不乱,消除对尸体的厌恶和恐惧,非常从容地去面对。
3、消除悲伤心理,克服不知所措状态
由于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会导致队员产生极度悲伤、绝望的心理。要必须让队员学会挣脱这种不良心理,保持健康的心态。平时要加强针对性训练,磨练经受突变、恐怖事件打击的能力,以免救援时不知所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