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大考”昭示志愿服务专业化方向
在拉力赛中获奖的专业车手郭斌骑着越野摩托车,载着曹克勇医生来到地震灾区高桥村时,遭受重创的村子出现了地震后的第一次欢腾。来自重庆的“越野摩托车医疗救护队”,各有专业技能的志愿者相互分工合作,为汽车难以到达山区的伤员带去康复希望。
汶川大地震后的救援工作吸引了大量志愿者参与,堪称对中国志愿服务工作的一次“大考”,志愿者的热情、规模、参与度和成效都是前所未有的。“志愿者为抗震救灾做出了特殊而不可或缺的贡献。”团十六大代表、团四川省委书记张彤说。
退伍军人志愿者陈岩跟随国家救援队,冒着生命危险在映秀、北川等重灾区开展现场救援,配合救援队救出了20多名幸存者。
来自唐山的“宋志永爱心志愿小分队”,由各类专业人士组成,他们在北川直接抢救出23名幸存者,协助抢救伤员20人,登山搜索后引领出受灾群众300多人,运送遇难者遗体40多具。
但是,少数缺乏专业技能的志愿者盲目到达了受灾最严重的地区,在一些地方,他们贴着“志愿服务”的车辆纷纷前往通往最核心灾区的路上,却拦住了救护车的道路,而在救援现场,一些人的围观也影响了专业人士的工作。
抗震救灾,对志愿服务专业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应对这一新的态势,成为团十六大代表们热议的话题之一。
总结抗震救灾的经验,如何才能提高志愿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张彤认为,首先是建立志愿服务管理动员体系,让具备不同技能的志愿者人尽其才。
四川是我国最早建立志愿服务事业指导机构的地区之一,地震发生当晚,共青团组织的志愿服务队就赶到灾区,搭建帐篷,协助医院收治伤员。灾后第二天,团省委通过电台、电视台、报纸、网络面向社会不间断播出志愿者招募公告。
人尽其才的另一前提是准确掌握专业技能的供求信息。张彤说,四川省团组织建立了志愿者数据库,认真登记、分类建档、按需派遣,了解服务需求后,直接从数据库中调取符合要求的信息,按需组建志愿服务队并派遣出去。他说,四川还将实行志愿者注册,专门组建消防救援、医疗卫生、心理干预等方面的专业志愿者队伍,将灾区的专业需求与志愿者的专业技能对接。
团十六大代表、团重庆市委书记王志杰说,要实现志愿服务的专业化发展,“首先要保证各个层级的志愿服务指导机构的正常运行,建立突发事件志愿服务运行机制。”他说,重庆拟建设“三驾马车”:团组织下设的志愿者工作部门、有事业编制的志愿服务工作指导中心、面向社会的行业志愿者协会。
他说,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必要的资金支持,应建设开放的志愿者基金,或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扶持志愿服务的方式,提供“种子基金”,吸引社会各种资金支持,保障志愿组织的有效运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