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驾游66号公路:出芝加哥记
直到上路前,美国66号公路对于我们来说其实仍然只是抽象的概念而已,但我们心中的信念是:只有穿越腹地,才能见到真正的美国。翻开《孤独星球》旅行指南(Lonely Planet),会读到这样一句话:“想要沿着66号公路而行,你得成为一个业余的侦探。你常常会碰到经年不断的路线、径直通往农田的死路、被风滚草淹没的沙漠残余路段、经历粗糙且不满车辙痕迹的路况。”后来的事实验证了上述每一个要点,但有时候这种“恫吓”就像是经过乔装的诱惑。
2013年5月10号,我和太太降落在亚特兰大机场,开始了62天时间、穿越26个州的美国公路之旅,从东海岸到西海岸,驱车12000英里(约两万公里)。66号公路之旅,是这次旅行的一部分,从芝加哥开到洛杉,我们总共花了14天。
66号公路起点路牌。
66号公路有“母亲之路”的别称。1926年开始修建铺路、1985年被从公路系统中删除;从芝加哥到洛杉矶、经过八个州、三个时区;全长2448英里(约4000公里)……。除了这些数字,我对这条路的具体印象,也许可以算上美国作家约翰·斯坦贝克(John Steinbeck)的小说《愤怒的葡萄》(The Grapes of Wrath)里沿着这条公路迁移的人们?还有皮克斯动画片《汽车总动员》(Cars)里这条路旁被遗弃的小镇?或许还可以加上一些零星的公路电影的片段、旅游杂志的图片?仅此而已。
如今这条路已经改名66号历史公路(Historic Route 66),更多层面是作为文化景观而存在。对于美国人来说,这条路是不远的历史;对于外来的旅行者来说,这条路则是未知的旅程。但就像旅行指南网站wikitravel上说的,无论是谁,“66号公路都代表了这些理念:自由、向西部迁徙、以及美国中心的孤独感”。
作为14天66号公路全程之旅的开始,把车开到写有“起点”(Begin)字样的路牌下再出发,似乎是必须的仪式。这个路牌从1926年以来,随着芝加哥城市的发展有过两三次小的变迁,如今位于亚当街(Adams Street)东端,芝加哥美术馆的街对面。在这块路牌能被伸手够得着的高度以下,贴满了全世界各地旅客带来的粘纸。这里地处芝加哥的商业圈大环线(Loop),四周高楼林立,是游人必到的地方。
前一天,我们从高架立交上接近芝加哥时,一组壮观的摩天大楼天际线由远及近出现在眼前,极像是人造山脉。美国作家罗伯特·M·福格尔森(Robert M. Fogelson)在《下城》(Downtown)一书中纪录百年前的一位记者这样描写芝加哥:“向上伸出的檐角光芒四射,那景象不亚于白雪覆盖的阿尔卑斯山放出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