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流行汽车文化的终结?
一天清晨,我站在东洛杉矶的一个路口。从那里步行几分钟,就是美国宇航局著名的的喷气动力实验室—还记得那些火星探测车吧。当时正是人们赶去单位上班的时间,很多汽车在朝实验室的方向开,应该是在那里工作的科学家。令人感觉不大寻常的是,那些车里几乎全部坐满了人。
在洛杉矶这样一个高度郊区化的地方,把汽车视同行动器官的人们,就像机械时代的半人半马怪。但对于我眼前那些人,car pool(拼车)更像某种行为标准。一直在媒体见到这样的说法,即信息技术使得分享成为可能,甚至成为新的经济模式。但是,如此普遍地共享车内空间,却是近年才有的现象。
对于战后逃离治安恶化的城市中心的中产阶级,郊区化生活意味着居住和工作地点彼此相隔甚远。于是,汽车从奢侈品逐渐变成生活的必需,同时形成一种内在冲突的文化心理。作为个人自由表征的汽车,却要依赖庞大的公路系统,而后者往往是受到凯恩斯主义影响的政府工程。因此,美国文化对待汽车,经常抱有左右为难的态度。
一般来说,我们留意更多的是,公路片中那种极端的自由的生存状态。“文革”以后,国内第一次引进美国电影,就是一部叫做《车队》(Convoy)的公路片,表现一帮卡车司机跟治安当局作对。由于该片的无政府倾向,公映不久便被叫停,但潜在的影响已经造成。美方的初衷,据说是拿一部表现工人阶级生活的影片,讨好“红色中国”。
美国流行文化对这种生活方式,还有另一种我们较少注意的态度。比如动画黑色片《谁陷害了兔子罗杰》(Who Framed Roger Rabbit),就影射了上个世纪的“通用汽车阴谋案”。很长一段时间里,美国朝野都有人相信,通用汽车公司在各个城市,通过游说地方政府,收买然后停运并拆除有轨电车系统,以达到推广汽车的目的。
就在最近,《纽约时报》记者罗森塔尔发表了一篇题为《汽车文化的终结》的文章,为奥巴马总统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提供了一些乐观的佐证。作者认为,美国人和汽车的世纪情缘已经降温,近十年来,人均驾车里程大幅降低。一般人会说,这是经济不景气的结果,但一些研究机构认为,在这背后还有更深层的原因。